首页 > 关于我们 > 校园动态
《辽宁日报》理论版发表校长徐伟浩教授文章《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辽宁全面振兴》
2024年04月10日  信息来源:学生处

编者按

  近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到沈阳城市学院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让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相辅相成,要坚持面向市场、实践导向、应用为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为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为贯彻落实省领导指示精神,推进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建设,加强教育强国理论研究,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水平,4月9日,《辽宁日报》理论版发表了校长徐伟浩教授署名文章《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辽宁全面振兴》。以下是文章全文: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辽宁全面振兴 

  徐伟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辽宁是科教大省,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高校要坚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提供强大支撑。 

  牢记使命担当。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高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引导青年学生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围绕党的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确立的奋斗目标不懈奋斗,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聚合力,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目前,辽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正处于关键时期,省委提出了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高校要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在助推辽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发展中彰显教育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充分展现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强化人才支撑。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急需人才。高等教育理应回应教育强国之所需,要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从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规律出发办教育,激发动力、贡献智力,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高校力量。 

  高等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以内涵发展为牵引,全面统筹资源优势,加大人才引培的支持力度,打造政产学研用贯通的育人高地。当前,推动辽宁振兴发展迫切需要集聚更多创新要素、人才资源,需要激发教育之能,认真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命题,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融合的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方案”,为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服务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认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引导高等教育在人才支撑、科技赋能上展现新作为,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更多创新载体,设立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要积极对接行业需求,坚持“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模式,始终如一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方向。运用科技创新转化成果赋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建设布局,真正让“金点子”变成“金果子”。建立健全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融合的机制,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培育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坚持面向市场、应用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发展的适应性,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把优势学科专业做强,把国家和区域急需学科专业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学科专业做实,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完善优化产教融合布局,构建深度融合、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模式和机制,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和应用研究,不断为辽宁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校园动态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地址:中国 · 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     版权所有: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