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校园动态
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总决赛 我校获一等奖3项
2025年01月06日  信息来源:文化与传播学院

  2024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总决赛近日在成都落下帷幕。全国总决赛现场,1500余组学生团队同场竞技,现场答辩,行业产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从选题策划、视觉效果、互动体验、系统说明、现场演示等维度进行评比。最终,沈阳城市学院在此次竞赛中斩获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在此前的辽宁省省赛中,沈阳城市学院共提交参赛作品433个,158个进入省赛,最终获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4项。 

  本次竞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组委会主办,成都工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承办。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作为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的重要赛事,旨在培养学生在智能科技与数字创意交融领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作品简介

国家级一等奖作品:《古韵榫卯——非遗之光中的数学密码》  

 作者:张海晴、左源濡、刘浩、安梦玉、董佳怡  指导教师:罗奕  作品分类:民族文化、创新表达 

  《古韵榫卯——非遗之光中的数学密码》以华夏文明为背景,采用精美的卡通画风和三维动画技术,生动展现了榫卯结构的精妙之处。通过深入解析榫卯结构的原理、应用与美学价值,让榫卯这项非遗技艺再次焕发独特魅力。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作品呼吁更多的人传承与发扬这一古老技艺,让中华非遗之光中的数学密码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 

  罗奕老师表示:“这件作品能够获得一等奖,在于团队的同学们愿意深入挖掘文化精髓、不断创新题材表达、优化团队协作以及精心的赛前准备共同。将创新与传统完美结合,通过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展现传统的榫卯结构,使其焕发新生。团队成员们各司其职、高效协作,发挥了各自的专长,在准备项目的过程中反复调整设计,突破了视觉效果的局限,以精准的技术性直观呈现了榫卯技艺的复杂结构。作品深入挖掘了榫卯这一传统建筑文化瑰宝,并通过新兴的数字技术得以传承与再现,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极具深度。”张海晴同学说:“参加这次比赛是一段充满惊喜与感动的旅程,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在尊重传统榫卯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是我们要面临的首要难题。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研究榫卯结构的精髓,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来表现榫卯结构的魅力。感谢学校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感谢老师的教导,我们会带着这份荣誉与责任,在这条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国家级二等奖作品:《云上辽沈战役纪念馆》 作者:史婉婷、李若彤、李倩  

指导教师:袁博、苏楠  作品分类:红色之旅,追梦铸魂 

   

  《云上辽沈战役纪念馆》小程序作为数字化文化服务产品,发挥科技优势,利用线上小程序宣传辽沈战役纪念馆,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文化。小程序还利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将文物的尺寸、颜色、图像、背景介绍与文化信息等以电子档案形式存档,以便对文物进行存储、展示和研究。 

  袁博老师表示:“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着无限的潜力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培育。作为指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前方等待,我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指导水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苏楠老师表示:“我要感谢学校给予的平台与支持,让我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感谢每一位信任我的学生,是你们的努力与配合让指导工作充满意义;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同事,在交流与协作中,我们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上的难关。这份奖项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我将带着这份责任与动力,继续深耕教育领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助力更多学生实现梦想,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若彤同学说:“获得这个奖项,我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感激。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与耐心指引;感谢同学们的陪伴与鼓励,我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成长。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它让我知道,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我会把这次获奖当作新的起点,不骄傲、不自满,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追求更高的目标。” 

国家级二等奖作品:《黄小陵——黄帝陵IP形象设计》 作者:陈锶、孙晨曦、周新宇、王黎、闫嘉怡 

 指导教师:吴斌、苏莹  作品分类:黄帝陵: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其陵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IP形象设计,可以深入挖掘和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包括祖根文化、源头文化,“基因”文化、“血脉”文化等内涵及其精神价值。本作品中的IP形象“黄小陵”灵感来源于黄帝陵,以拟人的形象呈现,头部饰品、服装等灵感来源于黄帝陵中的壁画、轩辕黄帝的龙袍、黄帝陵的宏伟建筑和祥云等。IP形象阿青则是由黄帝陵中青铜器变化而来,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既传统又时尚、庄重而富有活力的IP形象。作品用Q版形象对黄帝陵进行新潮的改造,更贴近生活,受年轻人喜爱,能够让更多人主动了解黄帝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吴斌老师说:“回顾这次比赛的经历,能够与众多资深高校同场竞技,我深感数字媒体领域的魅力和挑战。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以各类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让作品得以呈现出最佳的状态。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学们会继续保持这种热情和执着,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数字媒体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苏莹老师说:“参加这次比赛,最让我感动和骄傲的便是团队的学生们,从创意构思到作品完成,大家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推敲,为了呈现作品最完美的效果,熬夜赶工。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使得这个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创意和细腻的情感。感谢团队的另一位指导教师吴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我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走得更远。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陈锶同学说:“非常荣幸能在数字媒体科技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在创作过程中,吴斌老师、苏莹老师用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耐心地指导我们,引领我们不断前行,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了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每一次鼓励和肯定,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创意和技术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在数字媒体领域探索前行的动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富有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的作品,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沈阳城市学院秉承“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始终深化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自主学、动手学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化教学方式,持续推进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平台建设,努力增强学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不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学习、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训教学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设立创新创业百万基金、创新创业奖学金,实施“一系一赛”项目、大创学分与竞赛挂钩,成立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团队等措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精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地址:中国 · 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     版权所有: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