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12月1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题为《辽河文化研究院:穿越千年探索璀璨辽河文明》的文章,阐述了沈阳城市学院全面构建辽河文化研究体系,打造“辽学”的经验做法。截至发稿时,浏览量近33万。
近日,沈阳城市学院徐伟浩教授、鄢钢城教授编著的《辽河现代文化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入选2024年度辽宁省重点主题出版扶持项目。本书作为一部地域文化断代史,着重研究影响辽宁的辽河现代文化史,全面系统地挖掘辽河现代文化特质和地方人文精神的深刻蕴涵,客观真实地展示了辽河现代文化的发展和衍化过程,凸显了中华文化的辽河地域书写,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空白。
2018年5月25日,沈阳城市学院成立辽河文化研究院,致力于系统研究辽河文明兴衰,深入挖掘辽河文化特质,传承优秀的辽河文化;全面构建辽河文化研究体系,打造“辽学”;开展辽河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树立地域文化自信,加强对辽河流域文化旅游、文化传播等的智库性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成立以来,研究院主要从平台建设、科研出版、学术交流、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工作。
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专兼职的形式,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科研团队。研究院现有专职研究人员6人,校内兼职研究员10余人,聘任彭定安、郭大顺、顾奎相、武斌、崔凯、郭兴文、王绵厚、张玉兴、徐光荣、李仲元、胡玉海、丁海斌、赵子祥、白长青、张星德、关亚新、王德朋等35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这些专家既有博士生导师、教授,又有深入文化创作一线的知名作家,在辽河文化研究院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科研队伍,聚力开展辽河文化各领域的研究。
建设辽河文化资料馆,不断丰富馆藏辽河文化研究各类资料,现藏有辽宁方志、年鉴和地情资料9000余册,包含辽宁省旧志、新志及14个市的市志和部分县志,以及辽河流域吉林、内蒙古、河北和域外山东、黑龙江等省市方志、年鉴和地情资料10000余册。辽河文化资料馆也成为全国收藏辽河流域相关史志文献最全的机构。三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在开展各类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研究院积极申报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2019年,获批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021年,研究院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聚焦辽河文化的历史变迁,深入开展辽河文化历史研究,组织编写《辽学丛书》。组织科研团队编撰完成《辽河古代文化史》《辽河现代工业文化史》《辽学概论》等专著,这些书目的编撰是完善“辽学”知识性结构的重要一环,从不同侧面对辽河文化进行了总结,为“辽学”研究体系的搭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展示了辽河流域的文化底蕴,为辽河流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辽河古代文化史》《辽河近代文化史》《辽河现代文化史》先后获批2022、2023、2024年度辽宁省重点主题出版物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以科研反哺教学,开设“辽河文化概论”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系统学习优秀的辽河文化,了解辽河文化研究的理论,掌握辽河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此同时,还邀请彭定安、顾奎相等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园,开设辽河文化专题讲座,普及辽河文化知识,探讨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文化+”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研究院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了“辽宁文化旅游品牌塑造与推广策略研究”“考古学视角下辽河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辽河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辽河文化内涵及主要特征研究”等10余项省级课题,同时还承担了“辽河文化资料数据库建设”“‘沈阳市锡伯族西迁节’文化品牌对策研究”等10余项市级课题。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组织召开辽河文化研究高端论坛。2018年5月25日,组织召开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22位专家学者围绕辽河文化研究院成立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研讨。2018年10月19日,组织召开辽河文化研究现状与展望高峰论坛,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8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20年9月16日,组织召开辽河文化研究高峰论坛,29位专家学者聚焦辽河文化发展,围绕打造“辽学”进行了热烈讨论。
宣传推广辽河文化,依托辽河文化研究院研究资源,创办“辽河文化博物馆”线上展馆,开设历史文化、考古文物、民俗节日、名城古迹、名家佳作、动态资讯、辽海行吟等栏目,累计发表数百篇相关文章。拍摄“辽河人物”系列纪录片。为彭定安、郭大顺、顾奎相等辽宁省知名专家学者拍摄专题纪录片,展示他们取得非凡成就的学问人生,延续辽河文脉。
12月3日,人民日报社辽宁分社记者到沈阳城市学院采访,先后参观了辽河文化研究院、传媒中心演播厅、美育教学中心、体能训练中心等地,对学校辽河文化研究、体育美育教学发展与建设、实训与就业等方面进行深入采访。
文/朱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