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近日,沈阳城市学院校长徐伟浩教授的学术文章《关于“辽学”的构建与发展》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刊发,为辽宁地域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路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构建“辽学”的学术构想,旨在通过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视角,聚焦辽河流域及其辐射区域的古今物质与精神文化,构建一个多元的知识和思想体系。文章回顾了我国地方学研究现状与辽河文化研究的既往成果,指出辽河流域因其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辽学”的构建提供了学术背景和理论基础。阐述了“辽学”的研究范畴,涵盖历史变迁、生产力发展、政治法律经济制度演变、文化兴替等多个方面,特别强调采猎、农耕、游牧文化和现代工业文化在辽河流域的共生与交迭。在“辽学”体系建设方面,认为把握好思想体系与叙述结构、观念导向与逻辑脉络、历史视角与现实触角这三组命题是关键所在,从时间、空间及历史文化三个维度为“辽学”勾勒出一幅丰富的研究图景,强调“辽学”体系建构的重要支撑是时代特有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文章特别指出,辽河文化总是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轮轮更新与发展,是一个或疾或缓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在辽河流域表现得尤为生动。 该文的发表是辽宁地域文化研究标志性事件。文章不仅首创“辽学”概念,并为“辽学”的构建与发展铺就了一条清晰的学术路径。建设“辽学”不仅是学术领域的必然选择,更是服务区域发展、传承文化根脉的时代命题。在新时代推动辽宁乃至东北全面振兴的今天,“辽学”建设更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文章一经发表,即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和热议。
郭大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文物局专家组组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考古专家,被誉为“红山文化第一人”。
徐伟浩教授近日发表构建“辽学”大作,由于这是经多年酝酿和亲自实践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以辽河流域及其辐射区域为空间范畴,以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倡导多学科交叉、考古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据详实,观点明晰,是具有开创意义和现实价值的前沿成果。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辽学”的主要支撑。辽河流域位于欧亚大陆与环太平洋文化圈的交汇地带,东北渔猎文化、西部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以及从环渤海到环太平洋的海洋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汇。活跃于辽河流域的先人,具有开放包容的本性,善于辨别和吸收周邻先进文化因素,不断创新发展,在中华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时常处于领先地位,并产生强大的传承力。他们主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继承者,也是创造者。这在距今八千至四千年的查海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以及鲜卑、契丹、满族建立的“三燕”文化、辽文化和前清文化直至近现代,各有充分表现。徐伟浩教授在大作中对此都有精彩论述,不赘多言。
构建“辽学”,总结区域历史经验,承继中华文化传统,增强辽河文化自信,是振兴东北、建设辽宁的战略举措,应积极予以推进。
王绵厚: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理事,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专注于东北古代交通史研究。
“辽学”的提出恰逢其时,为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认识,目前学术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比如有学者认为东北地域文化有五大流域文明,有的如笔者认为东北存在长白山文化、辽河文化、草原文化三大地域文化和长白山区系与燕辽文化东西两大文化区,有的认为考古学上的东北文化可分为长白山—千山文化区和燕山—大兴安岭文化区,还有的认为存在单一东北文化区,诸如此类。“辽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思路,必将在推动东北地域文化发展中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期待“辽学”研究能与地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东北民族学研究更好地结合,在继承先贤和时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中国东北地域文化、考古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边疆学的发展。
顾奎相:辽宁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辽金史、中国改革史研究。
徐伟浩教授所撰《关于“辽学”的构建与发展》一文,见解独到、网罗宏富、论述翔实,在辽宁史学界乃至学术界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宏文。
早些年我曾荣任辽宁历史学会会长,多次主持召开关于辽宁历史文化的研讨会,为繁荣辽宁文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今查当时发表的文章和著作,均无提及“辽学”概念,其原因无非是受学识和胆识所限。如今遍考华夏各省地域研究史,冠之以“X学”者十分罕见,而徐伟浩教授领衔的辽河文化研究院,早在数年前成立时召开的“辽宁地域文化研讨会”上就大胆提出了打造“辽学”的设想,彼时令老朽震惊不已。如今徐伟浩教授率先垂范,从“辽学”的提出、“辽学”研究的主要维度、“辽学”研究的当代性思考三个方面娓娓道来,各自又可独立成面,有理有据、史论结合,一读便知、勿需复述。试想,没有对“辽学”的执着,没有深耕多年的心血,断撰不成如此厚重的佳作,着实令老朽既叹服,又十二分的敬佩!
诚然,徐伟浩教授的宏文作为一家之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学术界的常态。但“辽学”作为重大的学术命题,必将对繁荣辽宁地域文化研究,推动辽宁文化和经济建设起到重大作用,也将对沈阳城市学院辽河文化研究院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敬祝该院在徐伟浩教授带领下,结出更多熠熠生辉的学术成果!
武斌:沈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致力于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辽河滋养着辽宁大地,是东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水系。其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传统。“辽学”理论正是植根于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积淀既构成了其历史依据,也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辽学”研究不仅致力于系统梳理辽河文化的源流脉络,更着眼于通过历史溯源,深入揭示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文化内核与发展动力。这种研究取向既体现了对地域文化特质的尊重,也彰显了对中华文明整体性的深刻理解。
“辽学”理论的提出为辽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这一理论将辽河流域视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地理单元,通过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脉络,为地域文化研究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学术框架。其价值在于既关注红山文化、辽金遗迹、清前史档案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重视儒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使得各类文化资源能够在统一的研究体系下得到整体性观照。在文化资源活化方面,该理论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为数字技术再现历史场景、传统工艺创新转化、工业遗产功能更新等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此外,“辽学”对辽东半岛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也拓展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理论构建,对于推动辽宁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和创新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焦润明: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规划课题通讯评审专家,辽宁省“九一八”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解放战争研究会副会长,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东北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日拜读了徐伟浩教授《关于“辽学”的构建与发展》一文,受益颇多。这是一篇对“辽学”进行学科式整体架构,对研究的内容、范围及边界都进行了清晰界定的经典性学术成果。
文章明确了“辽学”是具有独立地理文化单元的学术研究对象,设立的重要条件就是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息繁衍之地。他从时间、空间、历史文化三个维度详细论证了“辽学”的研究内容。从时间来看,上迄新石器时代辽河地区的人类活动、大量遗存、各个民族的交往,下迄当代,涵盖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从空间来看,凡是辽河流经地区皆为“辽学”研究的空间范围,这个范围显然要大于现在的辽宁省界,但从流域文化角度是可以成立的;关于历史文化维度,主要强调史前至当下在辽河流域生产、生活的各民族及其灿烂的历史文化。尤其他将整个辽河流域看作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空间地带,是中华民族成长的重要摇篮之一,阐明泛欧亚语系在辽河流域的传播带给“一带一路”经济协作的启示,非常有意义且极具创见。
徐伟浩教授强调,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主要农业区与中原文化的同源互动,以及鲜卑、契丹、蒙古、满族等与汉族的交往交流,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基因上的亲缘关系等等,都是“辽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他还强调,要用新思想、新方法研究“辽学”,比如运用遥感、DNA等技术等对“辽学”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分析研究。
总之,徐伟浩教授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构想,不仅对辽河文化过去的发展、既往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还提出了“辽学”新的研究框架和思路,相信此文必然对推动“辽学”的创立与发展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徐伟浩教授表示,《关于“辽学”的构建与发展》在辽大学报的发表,体现了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对文化传承发展、践行新时代文化先行的使命担当,为辽宁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路径。希望文章的发表能够引发学界和社会各界对于辽河文化研究和“辽学”体系构建的关注,集各界力量共同推进相关研究取得长远发展。他相信,随着“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辽宁文化软实力必将为辽宁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2018年5月,沈阳城市学院成立辽河文化研究院,面对“如何突破辽河文化研究局限,打造地方学理论体系”这一时代课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矢志组织开展辽河文化研究,全面构建辽河文化研究体系,打造“辽学”,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2019年,辽河文化研究院获批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2021年以来,获批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022年,徐伟浩教授、鄢钢城教授编著《辽河古代文化史》《辽河近代文化史》《辽河现代文化史》,作为地域文化断代史,全面系统挖掘了辽河文化特质和地方人文精神的深刻蕴涵,客观真实展示了辽河文化的发展和衍化过程,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辽河地域书写,填补了辽河地域文化研究的空白,《辽河文化史》系列入选2024年度辽宁省重点主题出版扶持项目。2024年,徐伟浩教授获2025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辽河文化研究)专项重大委托课题。
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辽河文化研究院积极融入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近年来,选取东西辽河交汇处、沈阳西部辽河水系湿地、二界沟辽河入海口,开展景区项目规划,提振辽河影响力,让地方历史文脉鲜活可感,助力辽河流域资源开发和两岸文旅项目提质升级。创建辽河文化数字博物馆,打造集历史、民俗、艺术、生态、文物于一体的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推动辽河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表达,提升公众对辽河文化的认知、体验与参与度,讲好辽河故事,传播辽河文化。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聚焦国内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前沿和热点问题,致力于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反映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期刊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