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7月20日至30日,智盛铁路设备有限公司“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我校成功举办。本次培训整合校内外优质师资资源,汇聚了包括辽宁省教学名师、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付冰,院长助理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任牛犇,旅游管理专业主任刘帆,酒店管理专业副教授姜旸、郎焕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副教授刘佳星,金融学专业资深培训讲师赵贵斌等在内的多位领域专家。凭借对企业的深度调研与理解,为其精准定制了“1+7”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充分彰显了我校定制化培训的综合实力。
“1+7”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即:1 个总体目标——以“打造高铁工匠型高执行力团队”为核心主线,旨在实现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精品交付、智赢检修”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个人—班组—企业”三级跃升;构建“职业素养、战略共识、法治底线、沟通礼仪、组织学习、心理韧性和质量意识”7 大主题模块,通过“课前诊断——课中赋能”,实现“素养+战略+合规+协同+学习+心态+品质”七维融合,一次性解决企业在团队协同、品质塑造、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多重痛点。
院长助理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任牛犇介绍了本次的课程设计初衷:“本课程采用‘企业痛点诊断—能力模型构建—模块化教学—场景化演练’四阶递进式设计:前期通过深度访谈与现场走访,精准识别铁路装备行业在跨部门协同、工匠精神传承、员工心理韧性等方面的核心短板;据此围绕‘职业素养、法治底线、质量意识、组织学习’等七大主题,系统性重构企业人才能力标准。”
“大家知道企业里一流员工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吗?”在商学院副院长、教授付冰的互动提问中,《永无止境 不断追求——员工职业素养提升进阶之路》课程正式开始,她以“敬业、责任、执行、协作”等十个维度模型为框架,对标智盛铁路企业文化,系统讲述了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化标准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帮助员工从“合格”走向“一流”。
院长助理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任牛犇讲授《学习型组织建设——个人成长与集体智慧共享》时,设置了一场互动游戏,课堂上半分钟内闪放30张无规律图片,看哪个学员记得又快又准,并给予礼物奖励,第一场完毕,学员最多记忆了10张;第二场,规则不变,把礼物升级到5份,学员自发进行组团策略,15秒内精准记住了所有的图片。牛老师用活泼又生动的互动游戏,诠释了个人力量和集体智慧的对比,引导班组把个人经验升华为集体智慧,打造快速迭代的铁路工匠团队。
“来,让我们先做个有趣的实验”,在《阳光心态与卓越精神》的课上,金融学专业资深培训讲师赵贵斌用“微笑1—2分钟减压实验”和“工作心态 vs 做工心态”对比测试,帮助一线员工在高强度作业中保持积极情绪,激活精益求精的卓越精神。
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钢轨延伸梦想 匠心铸就辉煌》课程中,旅游管理专业主任刘帆以中国高铁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带领学员回顾了我国自主高铁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式成就。课程围绕京张线百年变迁、复兴号智能动车、雅万高铁出海等关键节点,系统讲解了中国制造从跟随模仿走向技术自信的典型路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副教授刘佳星讲授《法治家庭课堂:懂法用法,守护美好生活》,用“醉驾丢公职、网贷毁青春”等真实案例敲响警钟,指导员工用法律思维守住小家“钱袋子”,为企业安全生产筑牢法治底线。
在《从目标到结果 打造卓越执行力》的教学中,酒店管理专业副教授郎焕然以《致加西亚的信》的忠诚与使命故事开场,通过“任务澄清—路径设计—节点复盘—结果交付”四步模型,引导员工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心态跃迁,打造“目标刻在钢板上、执行落在行动上”的卓越执行力。
酒店管理专业副教授姜旸讲授的《人际沟通与职场社交礼仪》课程,以“7 秒第一印象公式”和“电梯、乘车、名片”场景演练为抓手,系统提升员工职业形象与跨部门沟通效能。
本次企业培训,我校全程安排餐饮、住宿及素质提升课程,参训一线技术、检验、工段长及职能骨干120余人全部通过考核。除此之外,学校还提供了专业的体育训练场地,助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凝聚力。通过10天系统性集训与模块化课程实施,结合场景化实战演练,智盛铁路设备有限公司的培训人员收获满满。
本次与智盛铁路设备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既是我校“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办学定位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积极回应。10天的时间里,学员们完成了职业素养、职场礼仪、质量意识等领域的知识学习,每一堂课都凝聚着行业需求与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单位,我校始终将社会服务能力视为立校之本。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紧密联系教学与实际的工作方针,沈阳城市学院构建了“需求调研、课程定制、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服务体系: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升级的精准解决方案,也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发特色培训项目。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社会需求的同频共振。未来,我校将持续优化课程培训体系,以实训平台建设为支撑,在服务产业升级中彰显责任担当,在助力企业发展时贡献教育智慧,真正实现培养一名学员、带动一个团队、赋能一家企业的社会服务目标。
文字/朱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