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校园动态
我校五位同学斩获国赛一等奖!
2024年09月05日  信息来源:文化与传播学院

  近日,第18届中国好创意大赛乡村旅游设计专项大赛颁奖典礼在湖北武汉举行。沈阳城市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刘芷含、周钰、万俊杰、王子蒙和李佳瑶五位同学完成的作品斩获国赛一等奖! 

  中国好创意全国数字设计大赛是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分析报告》的赛项,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与大赛组委会主办,旨在落实国家数字经济远景规划,推动高等院校原创知识产权的转化,以及选拔和推广中国创意界的精英人才和优秀作品,是一项规模大、跨学科、多专业的全国性赛事,该赛事一直引领着学科发展,推动专业建设,并已成为高校创意领域的风向标。 

  本次“创游天下,文旅共赢”乡村旅游设计大赛,借助“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平台,与区域政府、旅游企业的产业链和创建优势充分结合,以创意、创新、创造等多样化的成果展现形式,推动创游产品的迅速普及,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旅游高品质生活需求。 

  在本次比赛中,沈阳城市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子们在教师袁博和尹嵩的指导下,凭借其作品《古镇之灵·葫芦游记》在1900多所高校的11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该作品巧妙融合了新媒体技术H5与游戏历史元素的特色,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为乡村旅游的推广开辟了新的路径。不仅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旅游体验。 

   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持活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如何吸引对于习惯视觉刺激内容的年轻一代,成为了文化产业宣传的重中之重H5作品《古镇之灵·葫芦游记》原创了世界观和一系列饱满立体的IP角色形象,以互动式游戏的形式,将关东历史文化元素和互动叙事游戏元素有机融合,构建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向读者娓娓道来一段引人入胜的奇妙文化故事,重新诠释葫芦古镇的文化特色,提升古镇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作品通过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场景,让游客与当地居民和产生共鸣,促进地区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展现与传播,吸引年轻群体以新颖的方式体验古镇文化。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提高作品的体验感和真实度,创作准备阶段,刘芷含多次前往葫芦古镇采景。当时正值寒冬,古镇内不仅天气寒冷,路上还有很多积雪,刘芷含的拍摄设备经常被冻到关机,导致她每次拍摄的素材照片非常有限。为了让作品风格和场景更加还原古镇风貌,整个寒假期间,刘芷含多次前往古镇,经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只为了获取更多的灵感和素材。在构思与素材手绘设计的过程中,刘芷含不慎将保存素材的u盘丢失,前期的工作几乎全部需要重新完成。屋漏偏逢连夜雨,完成作品期间,刘芷含腰伤复发,不能久坐也不能久站,严重影响了创作效率。但是,不服输的她没有因为伤痛停止前进的脚步。 

  为了尽快完成作品,刘芷含白天上班,期间进行康复训练晚上熬夜赶工,即使疼痛难忍时,她依旧坚持平躺在床上,抱着电脑继续完成作品。最终,没有耽误作品进度,完成了项目初稿。从构思到完成作品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最令刘芷含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人物设计的时候,她将自己带入到作品塑造的世界观中,感同身受地去体验人物的性格与社交关系,最后呈现出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因为我的努力和用心而被赋予灵魂,每晚入睡前我都在想象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的形象也在作品中日渐丰满。”最后提交作品时,为了提高传播度,刘芷含减少了一些出场的人物,这让她感到有些遗憾。“希望在未来我能够再创作一个作品,让葫芦古镇的角色全部出场,让大家都能感受这个热情好客的古镇大家庭!” 

  刘芷含说:“热爱、坚持、努力,是一切成功的关键。虽然已经毕业,但我坚信在未来的路上我仍然会以不同的身份继续发光,做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指导教师袁博表示:“《古镇之灵·葫芦游记》是刘芷含等同学倾注心血的热忱之作,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其天马行空的融合创意以及充分的文化尊重与传承。中国好创意大赛鼓励原创,强调激发创新思维、展示数字科技成果,《古镇之灵·葫芦游记》将创新与技术统筹于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之下,以年轻人的多元视角洞察世界、解读世界,也用年轻人特有的热情与真诚、灵感与创意、艺术和技术去拥抱世界、改变世界,作品与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大战略同向同行。” 

  同时,袁博老师也为即将参加各类创意大赛的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1.作品定位至关重要。数字艺术设计最重要服务于社会发展,能够从实际需求出发、以小视角切入,深挖作品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与青年担当,是前期项目论证环节的重要工作;2.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要结合作品定位与需求,遴选难度适宜、场景适配、创意贴合的技术,这无疑需要创作者在技术方面既有广阔的眼界、又有精专的精神;3.创作者要相信作品、敬畏作品。创作者的热情、真诚、恒心与付出,是获得高水平奖项的核心。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系主任尹嵩表示:“随着交互技术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近几年在国赛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了一定提升。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了内容制作、交互技术、运营与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依托交互技术课程群,专业建立了交互产品设计工作室,紧跟智能传播发展潮流,结合行业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以赛促教,通过小组任务、实验实训等方式,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在指导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色彩搭配能力,通过一对一的细心指导,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赛作品平。”     

  文化与传播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是学校与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依托单位。是国家“1+X”证书(舆情分析师、自媒体运营师)制度研究实践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教育厅大数据与舆情分析新型智库、辽宁省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融媒体现代产业学院、辽宁省自贸区商事纠纷中立评估中心。学院以部校共建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以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动力,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资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文化创意与品牌推广、融媒体、互联网内容生产等方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学、法学八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作为部校共建重点支撑专业,是辽宁省落实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2.0的建设单位,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入选“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获评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行榜六星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6名教师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学科带头人、全国知名翻译家、辽宁省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等荣誉称号,8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行业工作经历。2022年,“新闻传播”教学团队获评“沈阳市教科系统双服务先进集体”。学院构建了文化创意与传播职业情境平台,依托辽宁省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总工会职工创新工作室、辽宁省自贸区商事纠纷中立评估中心,辽河文化研究院、绿岛舆情研究所等教科研平台,设有“白桦林”校刊编辑部、绿岛电视台、网络媒体实验室、融媒体实验室、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电子竞技运营实训室、微视频创意与制作实训室、KOL孵化实训室、同声传译实训室、模拟法庭等真实职业情境,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学院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青团中央新媒体部、人民网、中国日报、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外语教学与研究社、东北新闻网、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日报传媒集团、辽宁出版集团、辽宁文学院、新浪辽宁、凤凰辽宁、腾讯大辽网、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沈阳广播电视台、抖音辽宁直播电商基地、华晨宝马、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辽宁盈科律师事务所、辽宁同泽律师事务所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实施战略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 

 

 

校园动态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地址:中国 · 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     版权所有: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