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我们 > 校园动态 > 学校要闻
啦啦操+跳绳 亮相“鸟巢”
2025年08月25日  信息来源:通识教育学院

  近日,第十六届北京奥运城市体育文化节暨第六届8·8”北京体育消费节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周边盛大举行。沈阳城市学院啦啦操与跳绳项目师生组成的10人表演团队,受邀在开幕式等重要环节献上精彩演出。学生们凭借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点燃全场热情,生动诠释了积极进取、活力四射的体育风貌。 

  此次文化节聚焦体育文化推广与消费促进,以开幕式等活动为载体,融合体育表演、文化展示等内容,借助奥运场馆独特氛围,传播奥运精神,激发大众体育热情,是具有城市体育文化特色的重要活动。因活动需展现青春体育活力,组委会特向在啦啦操赛事中屡获佳绩的我校发出邀请,希望借助我校的专业表演为活动增光添彩。 

  此次受邀,得益于我校啦啦操队长期坚持系统训练,动作整齐度高,艺术表现力强;团队在国家级、省市级啦啦操赛事中多次获奖,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队员们不仅青春洋溢,更具备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能精准传达体育热情,契合活动传播体育文化的需求。 

  接到任务后,作为本次表演的带队老师,通识教育学院啦啦操指导教师李旭迅速响应,高效组织。在妥善沟通并协调好队员们的暑期安排后,最终确定了由齐泽慧、王然、陈竺鱼、程文昕、周金昱、孙靖涵、赵美庆、徐向霖和李猛9名同学组成的表演阵容。 

  李旭老师作为我校体育部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啦啦操教学与编排经验;参演队员均为校啦啦操队和跳绳队的骨干力量。队员们热情高涨,一方面渴望在奥运场馆的舞台上展示风采、积累大型活动经验;另一方面,他们认同活动传播体育文化的意义,愿意牺牲部分暑假休息时间,为热爱的体育推广贡献力量。 

  此次队员们参与的曲目为《双奥之城 团结你我》和《永远的朋友》,曲目均融合当下流行音乐节奏,编排高难度托举、花球变换等动作,突出青春与体育的融合。为配合好参演曲目,老师和同学们提前1个月启动排练,每周固定3-5次集中训练。 

  活动现场采用多机位拍摄,由专业导播团队精准把控。为呈现最佳镜头效果,队员们积极配合现场流程,经历了多次反复彩排和走台。他们需要快速适应现场灯光、音响环境,并在正式录制(或直播)中精准完成每一个动作。录制前的彩排堪称“连轴转”,有时为追求一个镜头的完美效果,队员们需反复调整站位、表情甚至情绪张力,从清晨奋战至深夜是常态。 

  此外,录制现场的紧张氛围也考验着队员们的心理素质。面对多台摄像机及专业团队的注视,同学们努力克服紧张情绪,力求表达流畅真诚——这份从容背后,是无数次对着镜子苦练和互相模拟提问的辛勤汗水。队员们还需克服天气的炎热。活动前一天,即便面对室外35°C的高温,团队依然坚持排练至次日凌晨1点,最终圆满完成了录制。    

  这份经历让所有人都实现了“蜕变”:学生们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更在与央视团队的沟通中,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问题。对团队而言,这次合作更像是一次“破壁”,让我们看到了专业媒体的严谨与高效,也让我们意识到,任何成果的背后都是“细节至上”的坚持。 

  当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的身影时,师生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团队凝聚力的生动写照。登上奥运场馆的舞台,与全国优秀队伍交流切磋,极大地拓宽了视野;通过央视平台的传播,让更多人见证了沈阳城市学院的青春风采,有效提升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队员们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大型活动录制经验,自信心与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指导教师李旭表示:“我校队伍能受邀,深层次源于学校长期坚持体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构建‘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学校育人理念的认可——我们始终相信,教育不是培养‘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担当,在实践中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的人。同时,我们注重将奥运精神融入训练,队员们理解体育文化传播价值,这让我们在众多队伍中被看到。这次活动是展示成果的窗口,也激励我们继续为校园体育文化、城市体育氛围添彩。” 

  22级英语3班齐泽慧说:“接到邀请超激动!在学校练习啦啦操的三年,教练不仅教给我们各种技术技能,更传递对体育热爱。这次能在鸟巢表演,是难得的机会,让我明白坚持热爱能走向更大舞台,也想借表演让更多人感受啦啦操的魅力!” 

  22级医学影像技术班周金昱谈到最难忘的瞬间是录制现场的严谨,“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表情,编导老师都会反复和我们确认。这让我意识到,任何‘被看见’都不是偶然,背后是无数次的打磨。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样的机会,让我们知道,只要脚踏实地,平凡的努力也能拥有不平凡的舞台。” 

  2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孙靖涵说,“站在候场区的时候,我仍然觉得这是幻想,直到我握紧绳柄奔向舞台那一刻,闪烁的灯光,环绕的看台,周围数不清的观众,心脏疯狂地跳,手心不断出汗。音乐响起,熟悉的节奏,重复千百遍的动作,跳到最后一个动作时,余光瞥见台下导演、演职人员纷纷为我们拍手叫好、开怀大笑,突然就鼻子一酸,原来那些默默坚持的日子,真的会在某个瞬间开花。” 

                                   文字/杨帆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地址:中国 · 沈阳市苏家屯区梧桐大街2号     版权所有:沈阳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