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日公布网络优秀视听作品名单,由中国新闻网创作的报道《看不见的8小时?为生命守门|ICU,离死亡近,离希望更近》成功入选。该作品的策划人之一,是沈阳城市学院2012届汉语言文学专业优秀毕业生佟瑶。这也是她截至目前最为满意的新闻作品。
在沈阳城市学院求学期间,佟瑶不仅萌发了坚定的新闻理想,扎实提升了专业能力,还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在新浪辽宁完成实习锻炼;毕业之后,她先后任职于共青团中央(未来网)、新华网,并最终加入中国新闻网,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实现着自己的新闻梦。
新闻作品斩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作品
《看不见的8小时》是一部聚焦ICU护理工作、充满人文关怀的国际护士节专题报道。心率、血氧、呼吸,屏幕上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关乎生死。在昼夜不息的ICU,警报随时可能响起。这里的护士“零距离”守护患者:翻身、喂水、处理大小便只是日常,更多时候,她们像侦探一样敏锐观察病情变化,为患者播种生命的希望。通过这篇报道,众多读者跟随中新网的镜头,走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感知这个离死亡最近、却也更靠近希望的地方。
正是这样一部国际护士节的新闻作品,众多读者跟中新网一起走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走进离死亡近但离希望更近的ICU。该作品也最终斩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作品,佟瑶正是这一作品的策划人之一。
这个由佟瑶参与策划、具有极强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最终获得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第二季度网络优秀视听作品”。
佟瑶目前供职的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亚洲最早实现上网的媒体之一,旗下中新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闻网
主要负责新闻专题策划方向的佟瑶还有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少年中国奇妙游》就曾获得第十四届北影节“短视频单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的最佳作品。
绿岛四年埋下新闻梦想 锤炼扎实技能
佟瑶毕业于2016年,大学期间在班级担任团支书。佟瑶回忆说,当初学习专业课《新闻采访与写作》,算是让她正式开启进入新闻行业的大门,也萌生了自己的新闻理想。
“大二、大三期间,我就对新闻媒体比较感兴趣,因为当时学院有很多实训的内容,自己也很早地接触到了新媒体运营,也运营了我们学校官微账号,在没出学校大门之前,就积累了一些实战经验,这对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老师们在专业课以及实训课上尽其所能帮助我们,让我们掌握了当时非常实用和前沿的实操能力。”佟瑶凭借自己不断的努力,连续四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同时还因自己的突出表现,获得了辽宁省政府奖学金。
在校期间,佟瑶积极参与各项实训项目,也因为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佟瑶获得了2016届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佟瑶随后顺利进入新浪辽宁实习,在新浪辽宁新闻频道,她主要负责新闻稿件的更新以及新浪辽宁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实习期间,她多次荣获沈阳新闻奖二、三等奖。
毕业之后,佟瑶先后进入共青团中央(未来网)和新华网就职,负责短视频运营的相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
在新华网工作了三年左右,期间佟瑶参与众多深度报道,承担了包括全国两会、建党百年等系列报道工作,运营的短视频栏目全网播放量超30亿,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尽自己一份力量。此后,佟瑶进入中国新闻网,延续自己的新闻理想。
给学弟学妹的暖心寄语
我认为,本科期间是探索的黄金期,每天的自己都有很多可能,可以多尝试不同领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点燃了自己的兴趣,发现了自己的长板。
在专业能力上,要培养写作、表达、数据分析等通用技能;多参与团队项目,学会协作与统筹,在每一次项目中总结经验,完善自身技能。在工作选择上,我觉得不必执着“一步到位”,但是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喜欢做的,最重要的是要勇敢尝试,保持好奇心,在奔赴梦想的路上,既脚踏实地,也心怀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