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ICP备17002622号-1     辽ICP备17002622号-3 辽公网安备 21011102000115号
3月11日,二月二,龙抬头。沈阳发布“春天花正开”文体旅品牌系列活动。在老北市发布会现场,沈阳城市学院“城市品牌研究院”院长李刚教授,以新媒体矩阵“院长请回答”主理人的身份,接受了《沈阳日报》社、沈阳电视台《沈阳新闻》等集体采访,李刚院长特别提出,学习沈阳文旅的“听劝”精神,主动服务辽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示范地”建设,日拱一卒,然后万水千山。
“沈阳城市学院”公众号注意到,“院长请回答”新媒体矩阵,聚焦文旅产业、深耕城市品牌,5个多月,发布了50多条短视频和公号,总计播放量(阅读量)突破500多万,移动端常见爆款刷屏。我们的访问,从“院长请回答”的破圈逻辑开始。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Q(提问),A(回答)。
沈阳文旅爆火 四个先行一步
Q:李院长,您好。我们关注到爆款短视频和公号中,既有《想出国?来沈阳》《沈阳距离国家中心城市仅一步之遥》《暖男刘克斌 留客 留心》等,又有《辽宁五万亿》《这个冬天,海南败给东北》《敢黑哈尔滨?必须亮剑!》等等,您是在尝试短视频述评的形式,寻求破圈吗?
A:文体旅融合的深度述评,以及“城市人文地理科普”,是账号的内容基础。实际上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沈阳,另一条线是辽河。
“沈阳”这条线,下了四步棋。第一步是 2023 年10月,从定量到定义。定义这一年是沈阳的“目的地旅游城市元年”。
去年中秋和十一双节过后,我注意到全网的文旅大数据,其实沈阳在五一小长假已经出圈,各平台的秘密攻略很多,沈阳旅游热度破天荒地进入到主流社交平台前十。
“院长请回答”如实记录、创新传播了沈阳文旅人的努力。陆续推出《沈阳敞亮》《沈阳的狂欢》《写给沈阳的情诗》《沈阳 东北扛把子》《沈阳全国摇人》系列。尤其在去年11 月初,赶紧抓住冬季热潮,率先喊出《冬天到东北撒点野》,突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用饱和输出,将沈阳融入东北文旅的热潮中来。
第二步,定调。如何形成沈阳从网红城市,到“目的地旅游城市元年”的转折?进行大数据挖掘之后,推出了《想出国?来沈阳》,全网破圈,单条百万+流量。
“北京的年轻人流行周末来沈阳”,挖掘《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的背后,年轻人特种兵旅游目的地,沈阳不太贵,不太远,真好玩,特别提出“沈阳是年轻人的诗和远方、精神故乡”,定调沈阳是“青年友好型城市”,来到沈阳,开开心心,离开沈阳,元气满满。
第三步,定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爆火,成为入冬以来的现象级。我注意到全网期待东北振兴的情感、情绪价值。保护哈尔滨,就是保护东北,保护东北一家亲的“东北文旅产业带”的最终形成。尤其是听到沈阳文旅局刘克斌局长,在哈尔滨冰雪论坛上特别说到,“来到沈阳,你不能只看沈阳”,要把东北文旅资源穿成串儿,更是坚定了“院长请回答”的输出方向。
在全国文旅内卷的关键时刻,“院长请回答”推出了《这个冬天,海南败给东北》《致敬哈尔滨 沈阳提一杯》《敢黑哈尔滨?必须亮剑!》,尤其是,与全网联动推出《锡伯族夫妇 新疆骑马回沈阳》,连续爆款。
东北一家亲。将“高品质文体旅融合示范地”,融入“东北文旅产业带”的建设中,这也是未来“院长请回答”关注的方向。
第四步,定性。沈阳市文旅局刘克斌局长和沈阳文旅人的“听劝”精神,打动了全网,打动了白岩松,更是让身为沈阳人的我,深深动容,直到沉淀为沈阳城市的精神财富。
我们连续推出了《沈阳文旅局长 5 天 10 条热搜》《来到沈阳,不能只看沈阳》《听劝背后的沈阳逻辑》,《暖男刘克斌 留客 留心》《沈阳文旅四条故事线》《善于听劝,欢迎找茬,沈阳真拼了》,还有《龙年第一会,辽宁全省听劝》。
定性,是为了确定城市品牌的走向。“听劝”精神,已经是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坚决行动,是沈阳营商环境的基础工程,是干部作风得到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指标。
路线决定了,干部就是决定要素。顶层设计都是深思熟虑、科学统筹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许多事情方向对了,事儿却没有成?关键看干部。同样的事儿,人对了,事儿才对了。
让更多的“刘克斌式”的好干部涌现出来,这是沈阳城市品牌建设的底气和价值。
辽河文化挖掘 独特资源禀赋
Q:您梳理的第一条线,帮助我们解开了沈阳文旅爆火的密码:干部主动担当,全市众志成城,全网双向奔赴。那么,“院长请回答”矩阵的第二条线,为什么是辽河呢?
A:沈阳城市学院成立“城市品牌研究院”,是校长徐伟浩教授洞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使命,综合学校整体资源,亲自确定的。
大家知道,2018年沈阳城市学院就成立了“辽河文化研究院”,6年来学术成果不菲。校长徐伟浩教授明确提出,希望“城市品牌研究院”能够将学校辽河文化的研究成果,积极应用到辽宁各市地的品牌建设中去。
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已经证实,西辽河文明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先行一步,辽河与长江、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徐伟浩校长一直强调发掘辽河,发扬光大辽河流域文明,树立辽宁文化自信。
“院长请回答”第二条线,就是辽河。就是要多场景传播辽河文明开始。我陪同徐伟浩校长一起,走进了康平与铁岭,东西辽河交汇处,写就了《辽河干流的零公里》,然后走进法库,发出《法库的沉默,震耳欲聋》,开启了“研究辽学、推广辽学,发扬辽宁之学、辽河之学”的知行合一、产教融合之路。
辽河系列行,包括《营口凭什么?》《请见谅,有眼不识辽阳》《了不起的大辽河》《本溪枫情,小可爱大气派》,以辽河之行推动“沈阳都市圈”文旅资源的重组,同时推动辽宁省的品牌宣传,包括《辽宁5万亿》《辽宁新突破首战告捷》《辽宁文化寻根,不能再低调了》。
沈阳城市学院将以更全面、深刻、细致的“辽河行”系列,传播“全面振兴新三年行动”:大美辽河行,辽宁了不起!
Q:院长,我们注意到,“院长请回答”都是长文、长视频,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另类,您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新媒体传播上,常见的是短流量、浅流量、爽流量、快流量,很适合大多数年轻人。“院长请回答”作为高校教授出品,更愿意打造宽流量、深流量、细流量、长流量。希望收获长尾效应。
我曾经从事传媒20年,又曾担任与沈阳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始院长十年,还是辽宁省高校网络育人名师,我们要加入全面振兴新三年行动的大合唱,必须创新,才能彰显高校价值。
我们知道,沈阳城市学院的传家宝,就是“产教融合”,就是“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就是构建“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教育”,就是践行“面向城市未来,服务城市发展”。那么,在塑造“院长请回答”矩阵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体现高校科研机构的探索精神?
答案是肯定的。我本人的跨界经历,徐伟浩校长的亲自指导,沈阳城市学院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努力、沉淀的丰厚资源,都支持“院长请回答”一直在创新,全面、主动服务沈阳振兴、辽宁振兴。
我们的构想是:向全国一流媒介融合样板学习,说出传统媒体不好说、说不好的,说出常规新媒体看不懂、讲不清的。还要以高校智库服务为中心,链接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优质流量,成为主动服务辽宁全面振兴的新主流力量。
轻启动多迭代 深耕优质流量
Q:院长,许多师生好奇,“院长请回答”以深度报道、密集输出擅长,几乎三天一条,内容生产团队是如何搭建的?
A:“城市品牌研究院”主体工作分为两块,第一块是学术研究,学校集结了城市品牌研究、辽河文化研究专职科研队伍,奠定了“院长请回答”坚实的学术基础,而且背后还有一万余名师生的传播力量。这都是“院长请回答”短时间内迅速破圈的保障。
另一块,就是将城市品牌的故事进行社会化传播,打造一个“科研服务社会”的新媒体矩阵。在这一块,我们的做法就是“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轻启动、快试错、多迭代。一个支架、一部手机、一个人,开始进行最小闭环测试。尤其是初创期,从选题确定、素材采集、观点提炼、文案形成、影像混剪、制作发布、互动转化等等,作为主理人,我都要躬身入局、亲力亲为,打得通才是好汉。
大家知道,老师有一湖水,才能教给学生一壶水。沈阳城市学院更是强调“自主学、动手学”,老师必须“知行合一”,不可坐而论道。
目前“院长请回答”三天一篇(条),大体的工作量在初稿、定稿合计万字左右,收集的资料的体量在5万字左右。当内容生产进入高频期,我特邀了一位新媒体高手、热爱沈阳的90后(沈阳城市学院2016届毕业生)进行远程合作,推进智慧无边界的“产教融合”。
“院长请回答”这段时期的努力,得到了省市宣传、文旅主管部门的积极肯定,未来相关部门将全力支持“院长请回答”从短视频述评,走向“微纪录传播”,扩大“外拍到现场、场景多互动”的传播力量。同时,也要求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流量”,形成唱响“辽宁振兴,沈阳先锋”的新主流力量。
对我而言,最期待的愿景,就是沈阳城市学院能够成为沈阳、辽宁“新文旅创新创意基地”,不仅链接海内外资源进行流量创新,还要在文旅大项目落地、定向招商、场景迭代、服务品质升级上,以学术交流、文旅新媒体培训、新导游大赛等多种形式,助力文体旅融合常红、长红。
希望关爱沈阳文旅事业,以及文旅新媒体的各界朋友,多多关注、传播“春天花正开”的主场景创新,“历史文博游”、“工业科技游”、“演艺赛事游”、“乡村度假游”、“青年友好游”。沈阳处处有故事,一起讲,一直讲,一定行。
沈阳城市学院 唱响绿岛品牌
Q:沈阳城市学院师生,如何融入大合唱?
A:据我了解,沈阳城市学院作为辽宁省文明校园,“中国最美大学之一”,正在积极推动校园开放,让更多的朋友走进大学,感受“森林公园之美”“美育之美”“体育之美”“读书之美”“产教融合之美”、“社区之美”.....关心学校建设,关心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奔赴,就是师生加入全面振兴大合唱的第一步。
另外,希望更多的师生关心城市建设,关心产业机会,关心自身成长与辽宁全面振兴的契合度,以“我行我能”的自信,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去,不可丢掉沈阳城市学院的传家宝。
大家应该注意到,3月 11 日,龙抬头在老北市,沈阳发布的文体旅品牌“春天花正开”;3月 13 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新伟同志专题研究部署沈阳的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提出一个口号,“当好辽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发展示范地的排头兵”。
此前,沈阳市文旅局刘克斌局长透露,沈阳文旅储备项目现在将近 1, 900 多亿,很具体,很具象,背后有多少科研课题要破解?有多少产教融合的可能?有多少就业机会?要结合各自专业资源,做具体攻坚。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谁做是谁的,越做越有用。
关键是,学习“听劝”精神,少盘道,马上做。
学习听劝精神 担当务实创新
Q:您曾经在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中说,“学习沈阳文旅听劝精神,主动服务全面振兴”。您理解的“听劝”精神知行合一,包括哪些内涵?
A:克斌局长比我长三岁。他是难得的懂网、用网、做大沈阳立体朋友圈的好干部,是我的榜样。许多时候,当我的内容生产做到殚精竭虑、筋疲力尽的时候,包括干眼症、眩晕症,每天案头熬到十个小时、身心不支时,我都会拿刘克斌局长激励自己:
“刘局长凌晨两三点钟还要和网友、游客在线互动,有结果地交付,而且第二天早餐六点半,就出现在小河沿早市、沈阳故宫、沈阳博物馆等一线,甚至凌晨接机.....人家是千头万绪依旧朝气蓬勃,我只是新媒体生产这一件事,有什么不能坚持的呢?”
学习“听劝”精神,就要注意龙年第一会之后,沈阳文旅的两个动作:第一个就是“将听劝进行到底”,第二个就是,“让小土豆长成金元宝”。由此来理解,“听劝”精神里的务实、创新。
刘克斌局长讲,听劝是“主动听,立即改,用心办”。以我的观察,包含如下层面:
第一,担当。少官气,无大话、有条理。他每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就是“解决问题”,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推诿。好干部就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就是打开局面的。
主动担当,就是“在其位、谋其政”,机会创造机会,条件创造条件,马上行动,随时调整。这是沈阳文旅过去一年“四两拨千斤、旺丁又旺财”的秘密。
我们常讲“鲶鱼效应”,其实就是干部主动担当,唤醒所有“躺平式”“旁观式”“睡眠式”干部。主动担当,是使命感。这是宝贵财富。
第二,务实。当我回顾刘克斌局长在 2003- 2004 跨年所有的公众印象,不禁想起任正非的一句话,就是“让听得到炮声的人解决战斗”。克斌局长坚持到一线去,到听得到炮声的地方去,他把大兴调研研究落实为简简单单的五个字,“答案在现场”,常常是一个人朴素出场,和游客、业主互动,在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和全网的互动,也是相当务实。心态平和,得道多助,积极正反馈,几乎每一条都回复,成为全网干部作风的现象级。
第三,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3月11日发布会上,我在现场,克斌局长和媒体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给媒体朋友鞠一躬。没有媒体朋友的加持,沈阳文旅不可能做到常红、长红。”
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沈阳文旅爆火,除了沈阳文旅人没日没夜,还有辽沈各大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媒体人,和各个自媒体博主没日没夜的拼,还有宣传战线的干部员工,大家常常在凌晨一两点钟,才完成各自工作,用一句“晚安”或者“早安沈阳”告别。
大家注意到,“听劝”精神,藏着沈阳人团结一心的力量。沈阳人和沈阳这座城市,精气神高涨,城市自豪感、骄傲感团结了更多有生力量。
不仅沈阳,不仅辽宁,不仅东北网友,包括海内外爱上克斌局长、爱上沈阳文旅的朋友,最后都成为沈阳的“铁粉”,不仅积极提建议和意见,还主动协作,帮助沈阳鼓与呼,解决具体问题。团结协作,还体现在沈阳各级部门主动支持、服务沈阳文旅主体工作,不讲条件,不辞辛苦。
咱们沈阳有力量,靠的是团结。
第四,创新。让小金豆长成金元宝,让沈阳成为聚宝盆。根据观察,沈阳文旅目前,第一是抓大项目招商和落地,趁热打铁,吸引海内外投资,第二,克斌局长亲自前往北大、清华等名校,抓人才回流,建设沈阳新文旅,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不仅来到沈阳、爱上沈阳,还要建设沈阳。
沈阳文旅是沈阳城市品牌建设的名片工程,项目创新、场景创新、爆款产品创新、服务品质创新、流量传播创新......沈阳文旅一直下“先手棋”,每一次的有备而来,都能切实感受到沈阳开放、包容的力量。
包括,请大家注意,这一次沈阳宣传主管部门,在文体旅品牌“春天花正开”发布会,不仅邀请主流媒体进行全媒体传播,还特邀全网自媒体大V现场直播、采访,立体展示新文旅、新形象,织起一张立体流量网,这都是“创新”。
一直在创新,“听劝”永远在路上。
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主动靠前,为结果负责。“听劝”精神要求的是,足够的责任感,足够专注、足够勤奋、足够创新、足够坚持、足够乐观,这是我所感受到的力量。
沈阳城市学院的校训,是“我行我能”,和“听劝”精神的本质不谋而合。全校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能够摈弃情绪化的“意气”、“只在局外呐喊、不为结果负责”的“客气”,以及自以为是、师心自用的“傲气”,聚精会神树立文化自信、行动自信,全心全力投入到建设“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大合唱中,功不唐捐,未来可期。